BBC News, 中文 - 主頁
Top story - Zhongwen
中美關係:王毅講話背後的兩國温度差
中國方面通過外交部長王毅講話就中美關係釋放出了最新信號,但遭到美國政府冷淡對待。在拜登政府上台一個月後,中美兩國關係仍未見緩和跡象。
新冠疫情下香港再編赤字預算 首筆國安開支曝光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警告,未來四年都將要編列赤字預算,但香港本年度有望實現3.5%至5.5%經濟增長。香港股市反應劇烈,恆生指數星期三午盤暴跌超過3%。
美國重返巴黎氣候協議的戰略考量和深遠影響
美國重新加入《巴黎協定》並不只是宣示“美國回來了”的象徵性行動,從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等各個領域,“重歸巴黎”對美國都有着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疫苗外交”成中印新角力場 西方陣營考慮加入
中印兩國選擇捐贈對象時往往針峯相對,西方國家被批囤積疫苗,部份國家也開始考慮加入這場“疫苗外交”競爭。
調查特朗普的財政事務為什麼那麼重要?
有關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財政事務的刑事調查在本週有了重要的進展,我們來看看為什麼。
Facebook與澳大利亞“重歸於好” 這場戰爭到底誰勝誰負
社交媒體巨頭Facebook和澳大利亞政府之間的戰爭結束了。到底誰是這場戰爭的贏家?這場戰爭的結束將對世界帶來什麼影響?
疫情下台灣2020年經濟逆勢成長 消費成短板
2020年台灣全年經濟成長率3.11%,去年第4季GDP成長率達5.09%。
藍可兒酒店命案:網飛Netflix紀錄片能否讓真相大白?
一宗離奇命案,一段詭異錄像,一間老舊旅館,交織出無數個令人費解的問題,Netflix紀錄片能揭開真相嗎?
視頻, 老虎伍茲遭嚴重車禍 被救出時腿部多處受傷, 節目全長 2,45
這名45歲的運動員從車內被救出時清醒,不過腿部多處受傷。警方表示,沒有證據顯示車禍涉及藥物或酒精影響。
新聞專題
BBC中文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全面報道和分析。
必看
邊界衝突無礙貿易熱絡 中國再次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
印度與中國邊界衝突緊張氣氛中,雙方貿易往來繼續。中國在2020年再次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國。如何解讀“政治冷經貿熱”的現象?
伊拉克努爾大清真寺起死回生 重建過程危機重重
伊拉克北部重鎮摩蘇爾的標誌性建築努爾大清真寺(al-Nuri)被恐怖組織伊斯蘭國摧毀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擔了重建努爾大清真寺的任務。但任務相當艱鉅,需要面對諸多技術障礙,甚至威脅生命的挑戰。
香港修改議員宣誓法規, 新“愛國者治港”定義引發對民主選舉的擔憂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稱,北京擬出手整頓選舉等制度,是因為香港存在“仇視”言論。民主派擔憂其參政空間將被徹底扼殺。
拜登的印太戰略:“亞洲通”進入美國安全和外交決策圈
拜登擔任總統後,資深“亞洲通”進入美國政府的安全、外交決策圈。分析人士猜測,這是否暗示拜登政府對中國、朝鮮以及地區政策可能出現轉變?
中國多名網民被指詆譭軍隊“戍邊英雄”遭拘留
中國已經因為中印邊境衝突事件的網民評論總共拘留了至少六人,他們的罪名包括“惡意歪曲事實真相”。
新冠死亡突破五十萬:五張圖解析美國“哀傷里程碑”
美國因新冠而病故的人數突破50萬,超過在兩次世界大戰與越戰中的死亡人數總和。總統拜登稱,這是一個“令人心碎的里程碑”。
加拿大議會稱中國對維吾爾人實施“種族滅絕”
加拿大下議院通過議案稱,中國對其維吾爾少數民族實施“種族滅絕”。 加拿大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認定中國實施種族滅絕的國家。
新冠疫苗:韓國有望今年九月實現羣體免疫
韓國抗爭新冠病毒的故事並不完美,但它挽救了生命。韓國過去一年共有約8.7萬人感染,僅有1500多人死於新冠病毒。
芯片供應困境下,華為摺疊屏手機Mate X2面世
這家中國科技巨頭企業聲稱其摺疊屏手機勝過競爭對手,但華為也面臨面對芯片斷供的問題。
中印衝突:時隔八個月後中國公佈四名官兵死亡的考量
據中方所言,當時未公佈死亡數字,是為了保持克制,推動局勢降温緩和。
新聞時事 趨勢動態
喜馬拉雅山上的核偵查設備是觸發印度洪水的元兇嗎?
這些裝置原本計劃被放置在7816米高的印度第二高峯南達德維山的頂端,這裏靠近印度東北部與中國交界的邊境處。
新冠疫苗:全球各地接種進展現狀和動態追蹤
新冠疫苗接種在全球鋪開,不同國家和地區進度各不相同。你所在的地方已經有多少人接種? 使用的是哪一種疫苗?
英國宣佈“四階段解封”計劃 盼六月全國恢復正常
英國宣佈四階段逐步“解封”計劃,希望最快在今年6月21日之前能完全解除防疫措施。
手機銷量下降,華為用臉部識別幫助養豬
中國通訊巨頭受到西方國家廣泛制裁,其智能手機銷售在去年最後一季下降42%。
美朝峯會拾遺:特朗普曾邀請金正恩乘坐“空軍一號”
在BBC《特朗普的世界舞台 》系列紀錄片最終集中,我們發現了三次美朝峯會如何成行的新細節。
澳網觀眾向新冠疫苗發噓聲,副總理批“令人作嘔”
澳大利亞的新冠疫情確診數字比很多國家低,而推廣疫苗的進度亦較很多西方國家緩慢。
中印兩國完成班公湖邊境對峙地區撤軍
2020年6月,中印兩國士兵在加勒萬河谷的邊界地區發生衝突,導致至少24名士兵死亡。中國和印度於2月11日宣佈從班公湖地區撤軍,
中國人工降雨雪:控制天氣的雄心和鄰國的擔憂
中國當局的目標是到2025年讓人工增雨(雪)作業影響面積達到550萬平方公里以上,這幾乎佔中國領土的60%。
美國“毅力號”探測器着陸火星 尋找生命痕跡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週四(2月18日)成功讓其“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登陸火星赤道附近的耶澤羅(Jezero)隕石坑
視頻, 林鄭月娥等多位香港官員接種中國疫苗 望起示範作用, 節目全長 1,52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連同多位司局長在2月22日下午接種首劑運送到港的中國科興新冠疫苗。
知識資訊 觀點角度
臉書如何顛覆傳統媒體併成為頂級新聞源
澳洲草擬法案讓科技巨頭為新聞內容付費,臉書的迴應是禁止用户在平台分享或查看新聞內容。傳統出版業和互聯網巨頭之爭白熱化。
視頻, 美國政府前顧問麥艾文:美中在台灣問題上衝突的風險有多大?, 節目全長 24,29
奧巴馬政府的中國及台灣事務顧問表示,台灣對中國而言是一個“戰或和”的問題,但美中雙方均需要避免狀況升級。
視頻, NASA“毅力號”火星車成功着陸 傳回第一張照片, 節目全長 1,05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毅力號”2月18日安全登陸火星。火星車着陸數分鐘後傳回一張火星表面的影像。
香港政府豁免科興公司新冠疫苗部份審批要求引爭議
外界留意到這種疫苗第三期測試數據未刊登在醫學期刊,不符香港政府自行訂立的標準,但有參與審批的專家強調他們已經按一般期刊的標準審批科興提交的資料。
火星探測:八張圖看懂“火星採樣”計劃
美國“毅力號”登陸火星,採集樣本,那只是火星探索藍圖的一部分。
瑪麗·安寧:一個女性古生物學家為何被歷史遺忘?
好幾個世紀以來,瑪麗·安寧一直是眾多被遺忘的女性科學家之一;現在,因為一個叫艾維·斯威爾(Evie Swire)的女學生髮起的倡議,人們終於給予那個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化石收集者應得的認可。
視頻, 酒店隔離生活是怎樣的?香港與悉尼兩位旅客的對照, 節目全長 3,01
指定酒店隔離成為不少地方在2019新冠病毒疫情下應對入境旅客的檢疫手段。兩位最近抵達香港與澳大利亞悉尼的旅客向BBC展示其隔離生活。
那些被髮明的“外國菜”:從美國“第一中餐”左宗棠雞説起
很多人盡皆知的“外國美食”實際上和它號稱的原產國毫無關係、或者和“正宗”大相徑庭,學術界用“披薩效應”來描述這一現象。
健康食品:蠱惑人心的七個迷思
我們對食品的那些誤區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英國遺傳流行病學家蒂姆·斯派克特教授為你揭開有關“健康食品”的七個迷思。
非洲埃博拉疫情 本次爆發有多嚴重?
自2016年世界最致命的埃博拉疫情結束後,埃博拉病毒近日再現幾內亞首。世衞表示 "非常擔憂"。但它有多危險?
特別推薦
建築的藝術:2020年度建築攝影大賽獲獎作品一覽
建築藝術和攝影藝術結合,會產生怎樣的視覺衝擊?2020年建築攝影大賽獲獎作品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與飲食障礙抗爭:亞洲女性如何擺脱身體刻板印象的束縛
新年期間舉家團圓圍爐聚餐是一大樂事,但對住在香港的斯蒂芬妮·吳而言,這卻是一大壓力。
脱北者抵達韓國後會發生什麼?
逃離獨裁統治,抵達南方的民主社會後脱北者的漫漫長路才剛開始。
加拿大等58國倡議反對任意拘押 中國斥“賊喊捉賊”
加拿大週一(2月15日)發起了一項由58個國家參與的倡議,以阻止一些國家為了外交籌碼而拘押外國公民。
視頻, 美國得州雪災中4700只凍僵海龜獲救, 節目全長 2,36
前所未見的寒流讓美國得克薩斯州大批海龜集體冷休克,當地志願機構緊急搶救“病龜”到會議中心暫避。
視頻, BBC調查發視訊交友網站Omegle成為兒童色情的狩獵場, 節目全長 4,36
視訊交友網站Omegle近期在英美等地變得非常受歡迎,不過不少用户投訴,網站欠缺監管,成為了兒童色情的狩獵場,BBC記者試過登錄網站,發現無數色情內容。
“零浪費”的循環經濟:從小眾到主流的強勢與短板
循環經濟概念相對比較新,但正在引起愈加廣泛的關注。新冠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重創,向循環轉型是否能給復甦“加油”?
新冠疫情反思: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五次傳染病大流行
病毒和人類在地球上並存,病毒襲來,爆發傳染病大流行,由此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一筆的也不少。
有關大豆 幾個鮮為人知但影響深遠的重要問題
豆類食品富含蛋白質,美味而且健康。但人類追求豆製品的代價是高昂的,而且,許多人對此渾然不知。
“我媽媽酗酒,那是一個不可告人的祕密”
父母酗酒,破壞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健康,也會給孩子帶來長遠、深刻的影響。
播客精選
《時事一週》(粵語)
最新節目內容(20-02-2021):英國疫情大幅緩和;美國南部苦寒;面書出招抵抗澳洲政府
如何有效報道一則新聞
故事本身是新是舊?你能否以獨特手法處理材料?如何善用材料,組織故事?BBC資深安全事務記者弗蘭克·加德納説,你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會影響你的報道的影響力。
瀏覽協助
代理服務器和翻牆軟件
如你在登錄BBC中文網時遭遇困難,請試用代理服務器。